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出警告:市民应警惕新出现的三种欺诈手段
最近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了风险提示,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,谨防三种新型欺诈手段的侵害,确保家庭和亲朋好友的财产安全。
第一种欺诈手段是校园贷款连环套。这种骗局近期频频出现,不法分子以“零门槛、无抵押、无利息”等虚假信息吸引学生借贷,并隐瞒了手续费与服务费、还款期限、逾期赔偿等关键信息。当学生借贷后,如果无法偿还欠款,不法分子就会再次出动,诱骗学生从新的平台贷款,以贷还贷,形成连环贷。有些不良校园贷机构、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还会打着专业培训、兼职实习介绍、就业推荐等幌子,捆绑推荐借贷业务,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缴纳培训费、中介费。甚至有骗子冒充政府工作人员,以“禁止大学生网贷”“查询征信”为由,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“清查账户”,导致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。
第二种欺诈手段是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诈骗。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,利用计算机算法仿真合成受害者的亲人、领导同事或公职人员的肖像面容与声音,冒充上述人员身份进行行骗。在获得受害者信任后,他们会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套路话术向受害人发送银行卡转账、虚拟投资理财、刷单返利等诈骗信息,并利用视频通话、语音轰炸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。由于这种诈骗手法具有很高的迷惑性和隐蔽性,受害者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异样,一旦听信诈骗分子的骗术并完成转账,对方便杳无音信。
第三种欺诈手段是冒充监管部门进行行骗。近期,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其工作人员,打着“保护资金”“消除不良征信”“受理投诉”等旗号实施诈骗。这些不法分子通过冒用金融监管部门身份,通过短信、快递信函、互联网等渠道发布虚假“保护资金”信息,引诱消费者向其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实施诈骗;更有甚者,他们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,以“解决投诉”等理由联系消费者,诱导其进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诈骗网站或App,进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、网银密码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,盗取消费者资金。对此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要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此类诈骗信息,避免因误信而上当受骗。
总的来说,面对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段,广大市民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,时刻保持警惕。对于任何涉及财务、个人信息和资产转移的要求,务必保持冷静并谨慎核实。如遇到可疑情况,可与家人亲朋沟通商议或向相关部门求助。只有提高自身防范意识,增强对各类诈骗手段的了解和识别能力,才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的泄露。